中国尚德拟关闭唯一在美太阳能组件工厂

作者:刚泽斌 来源:中西圭三 浏览: 【 】 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8:19:35 评论数:

朱熹《集注》中的形而上化的努力是明显的。

学界有一种流行的看法,认为王夫之是直接继承张载的,代表气学路线,与朱熹的理学路线完全对立。心之体即是性,而心之用除了情,还有知,即知觉作用。

中国尚德拟关闭唯一在美太阳能组件工厂

虽然王夫之本人并没有明确说明二者的区分意义何在,我也没有继续深入追问和研究下去,但是,这一重要区分的提出本身就能说明很多问题,并且对我后来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。后一书从各个范畴及其关系的角度作了论述。我对王夫之的研究,主要集中在《理学的演变——从朱熹到王夫之、戴震》[1]和《理学范畴系统》[2]两书中。在这些著作和文章中,我提出了我对王夫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的全面看法。与此有关的是心的问题以及心与理的关系问题。

我从王夫之的全部论述中,经过认真梳理之后,发现他有一个重要观点,就是将理分为两个层面的意义进行论述,正如他自己所说:凡言理者有二:一则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,一则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。但是,应当指出的是,王夫之并不是以纯粹的私欲为性为理,而是以天下之公欲为理,主张理寓于人欲以见。因此,人对自然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感、亲近感。

中国的学者在讨论儒、道、佛之间的关系问题时,比较重视三者的差异而较少关注三者的共性,其实,从中西比较的大背景下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,还是有许多共性的。从宗教的角度讲是如此,从哲学的角度讲又如何呢?现代哲学的一个最大特征是拒斥形而上学,随着认识论的转向,现在又是语言的转向。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,敬畏是一个神圣的词语,与人的生活信念、生存方式有直接的关系。中国的天人合一之学,就是讲这种学问的,它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提升人的生命层次,最终实现与终极实在完全合一的心灵境界。

但是,仔细分析起来,儒家的有在其形而上的层面上也是以无的状态存在的,而道家和佛教所说的无和空,绝不是一无所有的空无,而是开放的无边界的有,即存在本身(朱熹对此有明确论述)。自然界也有超越层面,即形而上的天道,但天道绝不是超自然的绝对实体,而只是自然界这一生命整体的一个层面。

中国尚德拟关闭唯一在美太阳能组件工厂

我的问题仅仅在于,科学技术能不能脱离、甚至代替价值的作用?这也是很多关心人类命运的哲学家所担心的。更进一层说,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,是关于人的生命存在及其意义、价值的学问,也是关于人在宇宙自然界居于何种地位、处于何种关系的学问,中国哲学关于宇宙人生的问题都应当从生命的意义上去理解。对于终极实在的深切的生命体验,就构成了中国哲学中的敬畏。与此相关的是,人的心灵问题仅仅被归结为智能和语言(这也是海德格尔所料不及的),随着电脑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,数字化的人工语言有席卷全球之势。

首先,人的生命从何而来?又到何处去?这是所有哲学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。它的直接的现实意义,正在于回应当代哲学界和哲学研究中的所谓去魅化的现状,使身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对自身的生存方式进行一次认真的反思,从过去的哲学遗产中汲取精神资源,重新找回生命的意义和价值。其实在哲学中也讲敬畏,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。郭淑新教授潜心中国哲学研究多年,在我的印象中,她总是抱着向前辈学习的谦恭态度,踏踏实实、默默无闻地工作,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,更不张扬自己。

至于其中的某些具体的提法,当然可以进行讨论,我想,任何一部开创性的著作,都会有这样的问题。我记得,在文革后期评法批儒的运动中,敬畏被当作孔子的没落思想受到过批判,那正是一个无所畏惧、战天斗地的年代。

中国尚德拟关闭唯一在美太阳能组件工厂

如果说还有什么可值得崇拜的东西,那莫过于权力、金钱和财富。现在,郭淑新教授专门以此为题,进行了一次系统的研究,提出了许多新的独到的见解,我当然感到很高兴。

因此,人要尊重和尊敬他人,这种尊敬是建立在对生命本身神圣性的体认之上的。后者以前者为人性基础,前者以后者为实现条件。再加上文化相对主义的盛行,这一点就更加容易理解了。她的文笔朴实而无华,平易而感人,能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。终极实在就在生命创造之中,在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目的追求的无限过程之中。这就是郭淑新教授为什么提出敬畏伦理的根据。

不管从哪方面说,敬畏都是对与人生命攸关的某种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。语言问题受到极大的关注,这本无可厚非,但是这与整个人类的生存方式不无关系。

我是在2003年非典时期才正式提出敬畏的问题(同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同样的问题),此后,我越来越感觉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,便陆续写过一些东西,但是却一直没有进行专门的系统研究,更不要说有什么全面深刻的认识了。以上所说,只是我的一些零碎的想法。

从文化的角度看,最大的变化是,宗教式微了,科学技术独占鳌头,人们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技术手段充满了自信,以为科技能够解决人生的全部问题,而生命价值的诉求被排除在边缘地带,不再是重要问题了。她的创造完全来自长期的学术修养、不懈的攀登和深思,因此,她能够深入中国哲学的深层底蕴,体会出其中的内在精神,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,重新加以审视,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。

如果不是有意或无意地回避问题,那么,我们就得承认,敬畏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,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宗教精神,而且具有更加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意义。敬畏不是别的,就是人在其生命活动中对终极实在亦即价值本体的体验(包括直觉)。它不同于一般的恐惧、畏惧等情感活动,其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是出于人的内在的生命需要,它要解决的是终极关切的问题,并且能够为人生提供最高的精神需求,使人的生命有所安顿。如果说还有什么可信仰的东西,那就是拜物教。

郭淑新教授的新著《敬畏伦理研究》即将问世,这是我国研究敬畏问题的第一部著作,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。对于相关的许多问题,郭淑新教授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述,她是以一种强烈的生命关怀和责任感讨论这些问题的。

所谓伦理,就是建立在人的内在德性、道德情感之上的人与人、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的价值关系,它是在关系中存在的,也是在实践中存在的。人们经常把敬畏与宗教联系起来,认为敬畏就是对某种信奉的神圣对象的崇敬与畏惧,无论这个对象是什么。

这一点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可以得到证明。一切都变成所谓事实的问题,那么价值问题、伦理道德问题如何解决呢?按照某种主流哲学(分析哲学、科学哲学)的观点,这些都被归之于情感,从这个意义上说,情感似乎受到了重视,但是,在主流哲学的视野之下,情感只是个人的、易变的私人情感,这样一来,所谓伦理道德也就完全变成主观的、相对的了,要建立人类共同的普遍伦理是不可能的。

2007年3月4日 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。从字面上看,敬畏是讲宗教情感和道德情感的,但这种情感不仅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,而且必然实现为生活层面的伦理关系和伦理行为,以建立一种普遍可接受的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和世界秩序,实现人生的价值为归宿。与此相应,敬畏之情也就越来越淡薄了。关于生命,当然有不同层面的意义,但又是整体性的,不可将人与自然截然分开、对立起来。

在这方面,中国哲学有非常丰富的内容。在这个问题上,中国哲学对生态伦理的建设做出了独特的贡献,对其现代意义无论做出怎样的评价,都不为过。

这种敬畏伦理,以不同形式表现在儒、道、佛三大流派之中,郭淑新教授对儒、道、佛中的敬畏伦理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,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这个问题的机会。这当然不是主张完全的返魅,即回到前现代甚至原始时代的所谓愚昧无知的生活方式,而是重申人类文化的连续性,尊重前人在无数生活经验和人生道路上所创造的可贵的精神成果,以便今后更好地生活。

这不仅因为,这些生命和人一样都来源于自然界,是地球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,因而有自身的价值。至于人类命运一类的问题,也就只能靠智能和科技去解决了。

最近更新

点击排行

推荐文章

友情链接